增生療法,又稱"再生注射治療",是在引發疼痛的位置注射"增生劑",可刺激身體肌腱、韌帶等軟組織,產生修復機轉,以治療慢性疼痛、增強軟組織強度、恢復功能,而且無類固醇的副作用 。
增生療法的內容物最常用的是高濃度葡萄糖 , 對人體細胞是一種刺激,引發局部的發炎反應,刺激修復。
PRP(自體血小板)注射可以視為增生療法的進階版.此方式是利用自己的血液分離出富含生長因子的血小板濃厚液, 再注射到受傷的肌腱、韌帶或退化的關節腔裡, 進行再生修復
適應症
慢性頭痛、肩頸僵硬酸痛、背部腰部疼痛、肩旋轉肌韌帶損傷、肩關節扭傷、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、媽媽手、髖膝退化性關節炎、膝關節扭傷、踝關節扭傷後疼痛,足底筋膜炎,神經壓迫麻痛,及骨骼肌肉關節手術後的慢性疼痛等。
在接受治療的前一週、及注射後六週內應避免服用消炎止痛藥,因為增生療法是利用身體的發炎修復反應來強化組織改善症狀,但消炎止痛藥反而會降低增生療法的療效。
注射後可從事緩和運動以及肌力訓練,但需避免會誘發疼痛的動作與劇烈運動,治療期間同時可配合復健治療,相輔相成,以達到更佳的恢復療效。
接受注射後,,治療的部位會引起發炎修復反應,常在治療後的兩、三天至ㄧ週內會產生輕微酸脹的不適感,可以稍加冰敷或服用僅含 Acetaminophen (如普拿疼)的止痛藥來舒緩症狀。
一個療程需接受三到六次的注射,每隔一至兩周注射一次,治療期間需補充適度營養及蛋白質,以利受損的組織修復。每段療程中間需隔兩到三個月,等待受傷組織恢復到一定程度後,再次評估是否需要接受下一次的療程。
對於疼痛明顯或需要短期修復的患者,可將注射的間隔時間縮短為每週一次,或視患者對增生療法的反應,適時地調整治療週期與時間。
接受增生療法由於是以引發自體組織修復而改善急慢性疼痛,並非以藥物抑制疼痛,同時需要醫師及患者的耐心治療與時間。